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是在目前塾師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利用新發現的資料,對已有的框架進行調整與補充,並試圖在史料的挖掘、現象的分析上有所突破。例如,對目前學界比較忽視的塾師教學情況,利用所搜集、整理的大量第一手私塾教材,從蒙館與經館兩個層級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分析;對目前學界不太關注的古代塾師之間的職業交流以及職業培訓,結合陳櫟的《與子勛》與施璜的《塾講規約》等進行了具體闡述;利用徽州族譜文獻留存豐富的優勢,對目前學界尚無人關注的紀實性文體——族譜傳記中的塾師形象進行了探究,並將其與通俗文學作品中塾師的灰暗文學記憶進行了比較。而「緒論」部分從可易之師與不可易之師的角度探討為何徽州塾師會成為一個重要而又被忽視的社會群體;「餘論」部分則是以科舉制度的存廢為背景來分析徽州塾師的流動、轉型乃至消亡。「附錄」部分是將有關徽州塾師的重要文獻輯錄,目的是為其他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作者簡介
戴元枝,女,1973年出生,安徽寧國人。現為黃山學院文學院教授,兼任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史、徽州教育。近年來,在《全球教育展望》《編輯之友》等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著作《明清徽州雜字研究》,主編《清至民國徽州雜字文獻集刊(1—8冊)》。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一般項目2項、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與一般項目各1項、安徽省高校教學研究重點項目1項。獲得安徽省社會科學獎三等獎、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三項課題」研究成果二等獎。目錄
緒論 從傳統的私塾與塾師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