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普通大眾本書內容豐富,文采飛揚,字裡行間映射著朱家雄對他所處時代的諸多思考的光芒與個性化記錄,值得重視,值得肯定,更值得推薦給廣大讀者。——著名作家、中國作協副主席 何建明本書集中展現了朱家雄多年來的種種努力和全面的文學才華,也佐證了他的步履在同代作家中的紮實、堅韌和醒目。——著名作家、北大中文系教授 曹文軒未名湖,是青春的湖;未名湖畔的青春,日日在我眼前蕩漾。朱家雄,就是那些青春漣漪中的一波。他用青春,把未名湖與自己的生命,鏈接在了一起。——著名作家、北大中文系教授 孔慶東
內容簡介本書是「70后」代表性作家之一朱家雄對他所熱愛的文學長期實踐、觀察和思考的各類文章的一個精選集,絕大部分篇目曾先後發表于各類報紙和期刊,可謂是作者三十年不懈文學求索之旅的全面總結。全書飽綻青春詩意,極具可讀性,對年輕一代文學青年的成長或具相當借鑒和啟發價值。穿越北大、感悟成長、創作心得、詩路之思、讀書感悟,直擊並反省「70后」「80后」兩代人的文學寫作本書題材、體裁均豐富多樣,才氣橫溢、文采飛揚而不失蘊籍、深沉,字裡行間折射著溫暖、犀利的人文品質,是作者獨立思考精神和全面寫作才能的集中展現。
作者簡介朱家雄,男,湖南婁底人,生於20世紀70年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小說家、詩人。出版有長篇小說《校花們》、小說集《畢業前後》、文集《未名湖畔的青春》。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北京文學》《芙蓉》等文學期刊發表中短篇小說若干。在《北京文學》《詩刊》《中國作家》《青春潮》《安徽文學》《中國青年》《十月》《中國校園文學》《中國文化報》《中國詩歌》《中華文學》《台港文學選刊》等發表詩歌若干,有詩作入選多種選本。在各類期刊報紙發表小說、詩歌、隨筆、散文、評論等累計200多萬字。曾獲小說、詩歌、散文類獎項多次。主編有70后小說選系列、北大題材系列等圖書。
目錄目 錄第一輯 燕園深處的氣象我認識名人,名人不認識我 003我瞳孔中的名人 009迎面而來,叫你目不轉睛 018思想的北大先賢 027「北大精神」今安在 031未名湖畔訪季老 038敬悼張岱年 041悼別邵華將軍 049北大中文系名師印象 053往前走就是一切 058我在邊緣看名人 062北大尋夢族 067生存在北大流域的流浪部落 076談笑皆鴻儒,往來群英無庸舉 083北大學生辯論隊:穿過輝煌后的沉靜 087校園歌壇俊采星馳 094「北大題材」出版為何熱了10年? 099「北大情愛三部曲」的意義 104第二輯 追夢路上的詠嘆讓生命頂風而行 111品 茶 114月餅里的故鄉 117周遊首都文壇 120保持距離 127境 界 131理想和現實 135關於名人 139名牌時代里的名人文化 141青春有餘痕 147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149群星璀璨的婁底英才 154朱元璋:偉大的反腐皇帝 158張騫:開創古代絲綢之路的先行者 161殷墟:三千年後出土的文明 169相遇是緣,感恩在心 174第三輯 文學寫作的體悟大師的境界 181文學:並不悲壯的堅守 185語言、感覺與情感 189年輕作家莫浮躁 194寫作的個性化問題 198為誰寫?寫什麼?怎麼寫? 203寫作的質量與數量 207缺乏經典的當代文學 210媒體與文學 213文學刊物怎麼了 217網路:文學孵化器與出版掠奪者 221博客可以做得更好 225小說寫作與我的傳統文化情結 230現實主義寫作的可能性 236文學IP對影視產業的價值 240第四輯 天馬行空的詩思血或水:從詩歌寫作中擰出的體液 245海子:來自鄉村的歌手 249詩人的道路 257點擊《北大情詩》 261北大與中國新詩 266「梨花體」事件:問題在於新詩本身 270特殊時期的中國詩歌 275詩歌與青春同在 281第五輯 真誠用心的閱讀史詩氣度 309《紅樓夢》怎麼就成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312感覺王蒙 319傾聽成長的聲音 323《山羊不吃天堂草》的語言藝術 326學術路上的虔敬之心 335我曾在三閭大學讀書 341錢鍾書筆下的三閭大學 344想說忘記不容易 349「哈佛題材」走俏之謎 356張勝友:出版界的一條好漢 362前輩師長的溫情關懷和言傳身教 367第六輯 兩代新銳的奮鬥新一代作家群的命名問題 375「80后」:又一代人崛起了 378韓寒的文學史焦慮 382新生代寫作的優勢和局限 385「70后」能打破沉默嗎 391關注「70后」 396「70后」:期待遲到的榮譽和市場 399附錄:媒體專訪朱家雄:隨筆應是優勢文體 406朱家雄:文學是我一生追求的夢想 411朱家雄:用文學書寫青春 419後記 不忘初心,追夢文學 426
精彩書摘我認識名人,名人不認識我——小人物視野里的風景之一大街上人潮滾滾,摩肩接踵,使人一下子就產生了茫茫人海的感覺。芸芸眾生,凡人居絕大多數,名人是極少數;名人廣為人知,凡人為親友知,這是最正常的事了。我們對名人的認識往往是表面功夫,如果我們不僅僅局限於表面的認識,而是深入到他們成功的背後,做深一層的認識,那我們的收益就會明顯起來。魏巍北大確實是個好地方,各種名家都願意來此一游,來一展風采,因此生活在北大,不用往外跑,守株待兔就能見到很多著名人物。 這不,三角地又張貼了醒目的廣告:從《誰是最可愛的人》到《地球的紅飄帶》——著名作家魏巍來校演講。魏巍是1991年12月11日來的。他的知名度高,電教報告廳里黑壓壓一片人,坐的坐,站的站,大多是以文學愛好者的心態等著老作家來談談文學。不想,魏巍沒談他的報告文學,他把《東方》《地球的紅飄帶》也全部拋在一邊不提,他說的是國際形勢。老作家身體很好,臉龐紅潤泛光,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說起話來聲音是少有的宏亮。魏巍談蘇聯的局勢,中國的形勢,他把世界當一盤棋,自己縱橫于棋盤上空。老作家情感濃烈,立場鮮明,讓人清徹地觸摸到了這位部隊作家一貫的革命性和堅定的黨性。在激情中他不時拋出幾句放光的句子,記得他說了一句給大家很深印象的話:「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決心絕不動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才能救社會主義。」魏巍講得有激情,有氣勢,所引的事實又有力地論證了他的觀點,因而作家語落處,就響起一陣陣嘩嘩滾動的掌聲。他頭腦清醒,邏輯性強,沒有講稿,順口談來,卻是氣勢雄健,頗能激勵人。聽眾都不出聲,大廳上下很安靜,大家明白,這是一種對真誠的尊敬。魏巍痛斥了戈爾巴喬夫,認為是他把蘇聯搞垮了。他說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全亂了,蘇聯也不行了,現在,只有中國依然穩穩地矗立在世界的東方,這是社會主義的希望,中國是社會主義的堅強陣地以前大家只在中學課本里讀到他那篇著名的富有激情的報告文學,不想這位老作家還有如此出色的演講,如此富於鼓動性。演講完畢,大家依舊是一擁而上,扎堆要求籤名。姚雪垠那一次見到的不只是老作家姚雪垠,還有李准、朱子奇、陳明幾位,他們是一起來的。1992年5月12日,北大中文系舉行了慶祝《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問世50周年的座談會。1942年參加了毛澤東主持的延安文藝座談會的一些老作家,比如姚雪垠、劉白羽、李准等受到了邀請。劉白羽因故未來,到會的是姚、李、朱、陳四位作家。50年前,他們風華正茂,50年後,已是白髮老人。我坐在會場里,像所有的人一樣等候。門口一陣喧嘩,一群人在互相握手寒暄,老作家們來了!落座之後,不少人次第起立致詞,歡迎的掌聲一陣接一陣,厚厚的著作是一行一行寫出來的,不佩服不行。作家們從下午兩點半一直談到六點,師生們也意猶未盡,興緻盎然。他們回憶四十年代,說起五六十年代,發表對當前文學現狀的看法,展望未來的文學前景,但中心問題都在《講話》上。他們都對《講話》作了很高的評價,事實上,1942年的講話對他們的思想影響很大,他們由此改變了創作的方向。《講話》有一種俯瞰全局的宏闊氣勢,他們都佩服那篇為無產階級文學定方向的長文。他們都和毛澤東本人有一些接觸,談到毛澤東本人,他們都無比敬佩這位世紀的偉人、民族的偉人。姚雪垠八十二的高齡了,走路需學生攙扶,可談話的氣勢卻很足。李准很健壯,笑聲和句子一齊從聲音里飛瀉出來,給人談笑風生的印象。朱子奇、陳明不像前兩位那樣又高又壯,卻極精神。他們都有說不完的話,只因時間的關係,都把講話做了壓縮。他們的語言穿過烽煙四起的戰爭年代,那逝去的往事又浮出了記憶的水面,從《李自成》到丁玲其人,從《黃河東流去》到解放區的詩歌藝術。他們談文學時多是整體的把握、宏觀的看法,是從幾十年代文學生涯里提煉出來的體會、心得。這些老作家因為年事已高,參加活動公開露面的機會很少,所以見一次不容易,我們感到非常榮幸。謝冕謝冕,北大教授,當代文學專業的博士生導師,著名詩評家。最初知道這個名字,是在一本本詩集的序言里。作為詩歌理論家,他與李元洛、朱先樹、呂進等名字一樣為詩歌界所熟知。見到他,自然是在北大校園。有一次,我騎車經過勺園北邊的荷塘,他正沉思著從對面走來,待我發覺,詩評家已經到了身後。還有一次是在中文系的一個辦公室里,我正和一位老師說話,裏面有人背向而坐,我說了一陣話,走到坐者側面,猛然發現坐者竟是謝冕老師。當然,他並不認識我,只是我認識他。我沒有主動和他說話,我不知道自己當時的心態。謝冕以詩論家的身份引人注目是在1980年。那年5月7日的《光明日報》發表了他的文章《在新的崛起面前》。此文旗幟鮮明地為一群青年詩人的嶄新詩風吶喊助威,從而引發了20世紀80年代初那場關於「朦朧詩」的論爭。後來,謝冕還在《文藝報》等報刊上發表了《通往成熟的道路》《失去了平靜以後》等詩歌理論文章,態度堅定地為朦朧詩撐腰,結果導致了一連串的批駁文章、商榷文章,比如丁力發表了《古怪詩論質疑》,宋壘發表《詩歌評論要進行真理標準的補課》,張恩和發表了《深深植根於民族的土壤》等等。一系列的文章針鋒相對,爭論的結果是朦朧詩得到了承認,地位空前。謝冕為朦朧詩立下了汗馬功勞。他還寫了不少新詩理論方面的著作,在詩評界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謝冕老師的課我聽過一回,是1992年6月27日,在中文系的「新時期文學專題」一課上,這門課是當代文學教研室的老師們輪流講授的,謝冕就講了這一次。他談的是「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國新詩概略」,他談到20世紀50年代新詩向格律詩的轉化,談到新民歌體詩,四十年詩歌史。他一一展開,談到新詩潮、后新詩潮。他說:「新的詩人們想為『群』代言,但是群不理解他們,把他們視為異端。他們感到孤獨,想代『時代』發言,但時代視他們為棄兒,他們感到孤獨。」到底是著名的詩評家。大大小小有些名氣的人很多,光北大就有不少,比如青年評論家黃子平、張頤武,學者就更多了,比如孫玉石、錢理群、陳平原,比如樂黛雲、王寧,比如季羡林、張岱年,等等。這些知名人士在某些時候掠過視野,給人以難忘的印象,只是因為他們飛掠時的速度,我無力一一捕捉他們光彩照人的形象。他們的演講,總能使聽眾受益匪淺,記住這一點也許是最重要的。出了文化圈,又想到曾經親見的劉歡、葛優、英若誠、杭天棋等等。想到見過的厲以寧、吳樹青、陳章良,想到企業界人士如四通總裁段永基等,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傑出人物。情況往往是名人在台上,凡人在台下,這很正常。小人物見到名人,聆聽他們,感覺他們,就知道每個人都是一種風格,每個人都是一片天空,經過他們的風景地帶的人,必然會或多或少擁有一份新質。我們認識名人,名人不認識我們。也許有一天,名人認識了你,而你,可能也是名人了,你又成了除你之外其他小人物視野里的風景。本文刊于《大學生》(1993年第6期)。理想和現實理想大抵是美麗的、超越的。它使我們憧憬,使我們心有所念,使我們心中有太陽;它讓我們企盼,讓我們望見遠方的美景,讓我們心中有方向。雖然理想往往免不了是虛幻的、縹緲的。現實則常常是瑣碎的、庸俗的。它擠壓我們,使我們窘迫;它刺激我們,使我們反抗;它抽打我們,使我們疼痛。因為見到世事不公正義不舉,我們憤怒;因為感慨命運無常前途莫測,我們憂慮。理想比之於現實,當然是輕的、浪漫的、美好的。理想在遙遠的地方設置天堂,對現實人生構成巨大的誘惑,它以非凡的魅力和能量牽引著人們前進,使前行者有信念、有勇氣,並決心去征服一路的困厄與艱險。流沙河詩云: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