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購物車是空的!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商品庫存不足留言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當代元倫理學導論》是一本透徹地介紹元倫理學中的核心理論、區分與論證的研究著作,也可以作為一本研究元倫理學的教材使用。本譯稿依據的是2013年英國政治出版社出版的第2版翻譯。譯稿對20—21世紀當代元倫理學中的主要論證和論題,做了一個比較有可讀性的批判性概述。從G E 摩爾的著作開始,到最近自然主義與非自然主義、認知主義與非認知主義之間的各種爭論,米勒追溯了當代元倫理學研究的發展歷程。同時,探討了元倫理學領域中所有核心理論和觀念:從摩爾對倫理自然主義的批評、A J 艾耶爾的情緒主義和西蒙·布萊克本的准實在論,到關於道德真理的反實在論最佳意見解釋以及「康奈爾派實在論者」的非還原論自然主義。
內容簡介本書對20—21世紀當代元倫理學中的主要論證和論題,提供了一個極具可讀性的批判性概述。從G E 摩爾的著作開始,到最近自然主義與非自然主義、認知主義與非認知主義之間的各種爭論,米勒追溯了當代元倫理學研究的發展歷程。該書探討了元倫理學領域中所有核心理論和觀念:從摩爾對倫理自然主義的批評、A J 艾耶爾的情緒主義和西蒙·布萊克本的准實在論,到關於道德真理的反實在論最佳意見解釋以及「康奈爾派實在論者」的非還原論自然主義。在第2版中,米勒不僅全面修訂和更新了原先的進階閱讀指南,還新增了關於理查德·喬伊斯的變革虛構主義與馬克·卡爾德隆的詮釋虛構主義兩節重要內容。對關注當代元倫理學的學生、教師和職業哲學家來說,該書第2版仍是必備書。
作者簡介亞歷山大·米勒(Alexander Miller),現為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哲學教授,曾先後任教於諾丁漢大學、卡迪夫大學、麥格理大學和伯明翰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語言哲學、心靈哲學、元倫理學和形而上學。著有《語言哲學》(Philosophy of Language, 3rd Edition, Routledge 2018)、《當代元倫理學導論》(Contemporary Metaethics: An Introduction, 2nd Edition, Polity Press 2013),與鮑勃·希爾(Bob Hale)、克里斯平·萊特(Crispin Wright)合編《語言哲學指南》(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2nd Edition, Wiley-Blackwell 2017),與克里斯平·萊特合編有《規則遵循與意義》(Rule-Following and Meaning, Acumen Publishing 2002)。
精彩書評★多年以來,我的元倫理學課程一直以亞歷山大·米勒的《當代元倫理學導論》第1版為主要教科書。就我所知,沒有其他教科書能如此透徹地向學生介紹元倫理學中的核心理論、區分與論證。該書第2版增補了當前所需的背景知識,關於錯誤論一章的擴充尤其值得稱道。——納迪姆·胡塞因(Nadeem Hussain),斯坦福大學★對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想要「跟進」相關議題的哲學家來說,《當代元倫理學導論》依然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布萊恩·雷特(Brian Leiter),芝加哥大學★鑒於其廣度、深度和原創性,米勒的《當代元倫理學導論》是所有對元倫理學感興趣的人必讀的。該書第2版更新了材料,對即將出現的下一代元倫理學家來說,研讀這本書必定會受益匪淺。——尤西·蘇卡寧(Jussi Suikkanen),伯明翰大學
目錄第1版序言(2003)第2版序言(2013)第1章 緒論1 1 什麼是元倫理學1 2 認知主義與非認知主義1 3 強認知主義:自然主義1 4 強認知主義:非自然主義1 5 反道德實在論的強認知主義:麥凱的錯誤論1 6 反道德實在論的弱認知主義:反應依賴理論1 7 非認知主義1 8 內在主義與外在主義、休謨主義與反休謨主義1 9 進階閱讀1 10 主要元倫理學理論示意圖第2章 摩爾對倫理自然主義的批評2 1 摩爾的強認知主義和對「自然」的解釋說明1 摩爾論「自然」說明2 摩爾是強認知主義者嗎?2 2 自然主義謬誤與經典開放問題論證2 3 對經典開放問題論證的三個反駁反駁1 弗蘭克納的反駁反駁2 「無趣分析」反駁反駁3 「涵義-指稱」反駁2 4 可以挽救開放問題論證嗎?a 鮑德溫的「開放問題」論證b 達沃爾、吉伯德和雷爾頓的「開放問題」論證2 5 進階閱讀第3章 情緒主義和對非自然主義的拒斥3 1 介紹艾耶爾的情緒主義3 2 艾耶爾反對非自然主義的論證3 3 對非自然主義的若干更好的反駁問題1 道德屬性對自然屬性的先天隨附問題2 「知覺」「在道德考量中的作用問題3 非自然主義與道德動機問題4 認識論上的破產3 4 關於情緒主義的幾點說明說明1 形而上學及認識論上的償付能力說明2 情緒主義與主觀主義說明3 情緒主義與」言語行為謬誤3 5 情緒主義的問題問題1 蘊涵錯誤問題問題2 弗雷格-吉奇問題問題3 分裂態度問題問題4 心靈依賴問題3 6 道德態度問題與開放問題論證對道德判斷的暗中消除情緒主義與開放問題論證3 7 進階閱讀第4章 布萊克本的准實在論4 1 引言4 2 布萊克本支持投射主義的論證論證1 形而上學及認識論上的償付能力第5章 吉伯德的規範表達主義第6章 麥凱的「錯誤論」、古怪性論證與道德虛構主義第7章 對道德性質的判斷依賴解釋第8章 自然主義之一:康奈爾派實在論第9章 自然主義之二:還原論第10章 當代非自然主義:麥克道爾的道德實在論附錄 涵義、指稱、語義值與真值條件參考文獻索引
精彩書摘第1章緒論本章我將簡要地介紹元倫理學的研究領域和元倫理學中那些主要的哲學立場,本書的後面各章將對這些立場進行詳細的討論。1 1 什麼是元倫理學?設想我正和一位朋友爭論我們是否應該為解救飢荒伸出援手,我們在道德上是否有義務這麼做。關於這樣的爭論,哲學家大致可以提出兩類問題。首先是一階(first-order )問題,它關心爭論中哪一方是正確的,以及為什麼正確。其次是二階(second-order )問題,它關心爭論各方展開爭論時在做什麼。粗略地說,規範倫理學(normative ethics )研究一階問題,元倫理學(metaethics)則探討二階問題。誠如一位當代學者所說:諸如「我應該為解救飢荒伸出援手嗎?」或者「我應該歸還街上撿到的錢包嗎」之類的問題,屬於規範倫理學的研究範圍,元倫理學關注的不是這類問題,而是關於這類問題的問題。(Smith,1994a,2)我們必須明白,規範倫理學不只尋求「我們應該為解救飢荒伸出援手嗎」這一問題的答案,還尋求理解正確的答案為什麼(why)是正確的。規範倫理學中各種經典理論的分歧,就在於它們對這種追問「為什麼」的問題有著不同的回答。這些理論的若干實例包括:行為功利主義(act-utilitarianism,根據這種理論,人們應該為解救飢荒伸出援手,因為在人們可能採取的那些行為中,這種行為最有助於促進最大多數人的更大幸福)、規則功利主義(rule-utilitarianism,根據這種理論,人們應該為解救飢荒伸出援手,因為某條規則規定要為解救飢荒伸出援手,而普遍遵守這條規則最有助於促進最大多數人的更大幸福)、康德主義(Kantianism,根據這種理論,人們應該為解救飢荒伸出援手,因為普遍地拒絕為解救飢荒伸出援手會導致某種不一致)。由此,規範倫理學致力於發現道德實踐背後的一般原則,並以這種方式潛在地影響人們對實際道德問題的處理:在具體事例中,根據不同的一般原則,可以得出不同的判斷。本書不討論規範倫理學中的問題和理論,而要討論下面這樣的問題:〔1〕(a)意義問題:道德話語的語義功能(semantic function )是什麼?道德話語具有陳述事實(facts)的功能,還是另有某種非事實陳述(non-fact-stating )的角色?(b)形而上學問題:存在道德事實(或屬性)嗎?如果存在,它們是什麼樣的?它們是同一于自然事實(或屬性)、可以還原為自然事實(或屬性),還是不可還原、自成一類(sui generis)?(c)認識論和證成問題:存在道德知識嗎?我們如何知道道德判斷的真假?我們究竟如何證成(justify )我們所聲稱的道德知識?(d)現象學問題:道德性質如何表徵在道德判斷主體的經驗中?它們像是「處於世界中」(out there in the world )嗎?〔1〕我並不是說元倫理學問題完全獨立於規範倫理學問題。很多當代理論家相信,儘管兩類問題截然不同,它們之間仍然存在各種關聯。例如,參見Smith (1994a )和Brink(1989,4-5)。(e)道德心理學問題:我們如何說明做道德判斷者的動機狀態?做道德判斷和產生符合道德判斷的行為動機之間存在何種聯繫?(f)客觀性問題:道德判斷真的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嗎?我們能設法找到道德真理嗎?以上當然僅僅列出了部分問題,而且不同問題之間也並非毫無關聯〔例如,對(f)的肯定回答似乎就預設了道德話語的功能在於陳述事實〕。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四五十年前許多哲學家所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所涉及的範圍要寬廣多了。例如,當時有位哲學家寫道:〔元倫理學〕不關心人們應該做什麼,而關心他們在談論應該做什麼時是在做什麼。(Hudson,1970,1)認為元倫理學只研究語言,無疑是因為當時盛行這樣的看法:全部哲學的唯一功能就在於研究日常語言,「哲學問題」的唯一來源就在於語詞的使用超出它們的日常用法。幸好這種「日常語言」哲學觀早已失去支配地位,前面列舉的元倫理學問題廣涉形而上學、認識論、現象學以及語義學和意義理論,正表明了這一點。各種元倫理學立場可以根據它們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來定義。道德實在論(moral realism)、非認知主義(non-cognitivism)、錯誤論(error-theory )和道德反實在論(moral anti-realism )便是其中一些元倫理學理論。本書的任務是對這些理論做出解釋和評判。本章我先概述各種理論,並試著說明它們處理哪些問題。這些初步概述的內容在後面各章將得到更為充分的討論。1 2 認知主義與非認知主義考慮一個特定的道德判斷,比如「殺人是錯的」。這個判斷表達了何種心理狀態?有些哲學家認為道德判斷表達的是信念(belief),稱它們為認知主義者(cognitivists)。信念具有真假:它們是適真的(truth-apt),或者說適合依據真假進行評價。所以在認知主義者看來,道德判斷可以為真或者為假。與此相對,非認知主義者認為,道德判斷表達的是諸如情感或慾望這樣的非認知狀態。〔1〕慾望和情感不是適真的,因此道德判斷不能為真或者為假。(注意,儘管「我有喝一杯啤酒的慾望」可以為真,「我有看到英國奪得世界盃的慾望」可以為假,這並不蘊涵著這些慾望本身可以為真或者為假。)認知主義和非認知主義之間的爭論,很大程度上是本書的核心內容:第3—5 章關注非認知主義及其問題,第2 章以及第6—10 章則討論認知主義及其問題。1 3 強認知主義:自然主義強認知主義理論認為,道德判斷(a)適合依據真假來評價,並且(b)為真是因為人們認知地通達(accessing )某些事實。強認知主義理論既可以是自然主義,也可以是非自然主義。根據自然主義,道德判斷的真假由自然事態決定,一個道德判斷為真意味著我們通達了一種自然事態。但什麼是自然事態?我在本書中採納G E 摩爾(G E Moore )的說法:「自然」在我這裏一貫是指自然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主題。(Moore,1903,92)由此,自然屬性便是自然科學或者心理學所探討的屬性,舉例來說,或許也包括這樣的屬性:「有助於促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1〕後面特別是第4 和6 章,我們會看到,對認知主義/ 非認知主義爭論的這種描述在某種程度上是過分簡化的。5福」以及「有助於保全人類」。自然事態則無非是由自然屬性的實例化(instantiation )所構成的事態。自然主義式認知主義者主張,道德屬性同一于(或者可還原為)自然屬性。康奈爾派實在論者〔Cornell Realists ,例如,尼古拉斯·斯特金(Nicholas Sturgeon)、理查德·波伊德(Richard Boyd )和大衛·布林克(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