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自己進入曠野-文學寫作的意義 榮光啟 978710021773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NT$76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目送自己進入曠野-文學寫作的意義
ISBN:9787100217736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榮光啟
頁數:37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062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當代詩壇頗為活躍的批評家榮光啟新作!新詩的寫作似乎如此簡單!「詩」無處不在,「詩」與每個人有關。詩人,不只是李白、杜甫、徐志摩、海子、顧城、狄金森,你也可以是!

內容簡介
文學的意義是真實地反映自我與人類的生活、生存與命運的狀況。這也要求我們:對於文學,我們要從文學的標準(文學性、藝術性)來評判它。作者榮光啟是當代詩壇頗為活躍的批評家,已出版多部新詩研究和當代詩歌批評的著作。在本書中,榮光啟討論了「當下的文學問題」「小說的旅途」和「文學的意義與限度」等話題,比如對曾經轟動一時的「70后」詩歌寫作,如今是怎樣的狀況等,還有作者對於小說的研究,內容涉及現代小說家魯迅、「先鋒派」作家北村、1960年代出生的作家東西和1980年代出生的作品周李立等,為當下的詩歌愛好者、文學愛好者提供一些作者個人性的思考和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一點新的認識。

作者簡介
榮光啟,首都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目錄
第一輯 詩歌的問題
「詩」,無處不在;「詩」,與你有關
「詩意」上的分歧:當代新詩的讀者與作者
「地方性詩歌」的真義
「大詩」與「肉體的真實感」:海子詩歌的一個問題
「自然」話語中的現代性問題
尋求何為好詩的共識
第二輯 詩壇:一個特殊的中國社會
詩歌的中年——屠岸詩歌與卞之琳、馮至的關係
未實現的故地之旅:懷念任洪淵先生
我們是否已經「Pass北島」?
「關係」的詩學:阿毛詩中的「懷抱」書寫
駱英詩歌中對死亡的談論
「目送自己進入曠野」:「70后」詩歌三十年
詩壇:一個特殊的中國社會
第三輯 文學寫作的意義與限度
作為生活的啟示錄:田湘的詩
「草根性」與文學寫作的本源:關於余秀華
「形而上品質」及其問題:黍不語的詩
關懷、境界與限制:谷禾的詩歌寫作
文學、救贖與信仰經驗之表達
文學寫作的意義與限度
第四輯 小說的旅途
《吶喊》《彷徨》敘事方式的現代轉換:魯迅小說與中國小說的現代性
《吶喊》《彷徨》潛在的「講述」:魯迅小說與中國小說的現代性
魯迅小說寫作的三重困窘
關於北村小說《瑪卓的愛情》的對話
個體、交往與隔絕:周李立小說印象
小說與白日夢
后 記

精彩書摘
「詩」,無處不在;「詩」,與你有關

當我們說到「詩」,一般人腦海里會馬上浮現出許多經典詩歌文本,習慣性地認為那些文字才是「詩」。但通常的情況是:「詩」/「文學性」,從發生學的角度,首先是一個人的說話方式的特別及由之帶來的效果。 人很多時候,為了表達內心的真實的或複雜的狀況,會尋求一些區別於平常的交際性、工具化的說話方式。比如,他會組織自己的語言,訴諸情緒、感覺、經驗、想象和記憶的敘述,試圖傳達出日常交際語言無法傳達的內容。這樣的話,這種言語活動就有可能帶來某種表達的「新鮮」,其中有趣味性,或者有某種深刻、感人、慟人的意蘊。人的言語活動所帶來的意蘊之「新鮮」,才是「詩」/「文學性」之開始。
我們通常說的「詩」/「文學性」,其實首先是言語活動所體現出的一種別樣的意趣、意味。從作者來說,他是主動的,他希望能夠表達出一個真實的自我,為此他會運用與日常交際語言不同的說話方式;而從接受角度,作者所呈現的語言活動之特別,會讓讀者在「異樣」的接受中意識到另外的內容,通常是獲得關於人、關於生活或生命的某些新的感知。當然,這種感知不是概念推演、在嚴密的邏輯性敘述中的哲學化的「具體」,而是蘊藉在文學性的「具體」之中。這種「具體」由對情緒、感覺、經驗、想象和記憶的敘述構成。這樣的「具體」敘述其目的是為了作者所體會到的存在,能在最大程度上被某些讀者「具體」感知。如同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所言:「正是為了恢復對生活的體驗,感覺到事物的存在,為了使石頭成其為石頭,才存在所謂的藝術。」 藝術的目的(也是「詩」之目的),首先不是讓人思慮「石頭」意味著什麼,而是讓「石頭」作為「石頭」本身被人感知。這裏的「石頭」,當然可以指代我們的生活。

當我們有這種認識,我們可以獲得兩種益處:一是不苛責他人的寫作。如同我們經常做的:以我們自己認為的最傑出的最經典的作品為標準,來評估我們面前的作品,輕易地說出其中的問題與缺點。這種態度其實很容易讓我們忽略作品的創新性與藝術性。這是對「詩」的一種合理的批評態度;二是意識到「我」自己也是「詩人」。在言語活動中產生「詩」,並非只是他人的事、一些所謂著名詩人的事,也是「我」的事。當人有這種意識,最終的效果不是他有沒有成為「詩人」,而是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這是對「詩」之功能的合理認知。
從原初的意義上說,「詩」是特定生活狀況中自我心靈的一種語言表達,對「詩」的思忖,其實是對生活、自我與語言之關係的一種思慮。這樣講的話,「詩」是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現象,「詩」無處不在。同時,「詩」是一個有語言自覺意識的人的一種表達能力,「詩」與每個人有關。

「口語詩」的流行,已經是當代漢語詩壇不可迴避的問題,無論是讀者眼目所見,還是詩人的作品呈現,口語化的寫作,都相當普遍。有意思的是,讀者對口語詩的態度也非常極端。支持的人竭力高舉之,反對者覺得這種寫作方式不值一提。
「口語」這裏指的是現代漢語中與書面語相對的語言形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交談,一般來說,普遍使用的是口語。這樣的語言注重交際功能,其聲音和意義具有普遍性,在表達時盡量避免歧義、多義和複雜性。而語言的「詩功能」恰恰相反:它要求表達效果具有隱喻、象徵意味,指向更深更廣的意義領域。以口語為「詩」,其中語句通俗易懂,明白如話,這可能嗎?
新詩自發生以來,一直有以口語為詩之傳統,在白話文運動中,以白話、口語、俗語、俚語為詩,乃是「革命性」的,新文學也由此面對許多敵對陣營的挑戰。新詩誕生之後,隨著對詩的藝術性的追求,口語化的詩作,不能說是主流。當代文學階段,尤其是「第三代」詩人的寫作,口語化的作品在其中極為引人注目,但在紛繁的流派與主義中,仍然不能說是詩壇主流。但在我們這個時代,情況似乎大為改觀。翻閱詩歌雜誌和瀏覽詩歌網頁,你會發現:新詩的寫作似乎如此簡單!最直接的現象就是口語化的詩作鋪天蓋地。無論是讀者所見還是作者正在進行的實踐,新詩的口語化現象都相當普遍。與口語相對的是書面語,為什麼沒有「書面語詩」?為什麼要單獨列出「口語詩」概念?
了解新詩歷史的人應該知道,「口語詩」一直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特徵,其誕生往往產生於一個爭奪話語權力的場域。白話文運動,反對的是舊詩詞、文言文寫作的權勢;當代的口語詩,其發生的語境也相似。口語詩常常與「革命」相關,它要去除的是既有的籠罩詩歌寫法、統攝詩歌寫作的某種意識形態。新詩發生初期,詩歌作者因慣用舊詩詞而產生許多陳言套語、陳詞濫調 ,陳獨秀、胡適一代人極為反對。當代口語詩的歷次勃興,也有此類狀況。「第三代」詩人的反對「隱喻」、反對「文化」;「70后」詩人竭力倡導「感性」的「下半身寫作」,都有顛覆既有詩歌意識形態(詩/詩歌語言,應該是這樣的、詩意,是如此產生的等等觀念、內在成規、審美「程式」)的革命意圖。
也正是這種革命性,使人們對口語詩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態度與認識:第一種態度——支持者認為,口語詩才是新詩之正道。在世紀之交的中國語境里,它反對的對象正是廣泛流行的「知識分子寫作」特徵,那種習慣以有異域文化特徵的、書面語特徵的、「西方化」的、從翻譯作品中來的語言與意象進行詩歌寫作的方式。第二種認識——口語詩寫作的反對者則認為:口語詩差不多是「口水詩」,大白話、「廢話」、缺乏「詩意」,難登大雅之堂;口語詩寫作沒有難度、口語詩均通俗易懂,不值得深入研究;好詩人不太愛寫口語詩、常寫口語詩的作者中,難有好詩人大詩人。
對形態各樣的口語詩的理解,檢驗我們對新詩的包容度和理解力。

在2022年8月下旬一次媒體的電話採訪中,記者問到為什麼今天大眾對新詩的意見這麼大,彷彿每一次新詩被大眾所關注,都是因為什麼醜事(在他們看來的「爛詩」,卻獲得某些殊榮),然後記者說「胡適、郭沫若寫的第一代新體詩」好像大家覺得還好
我當即否定:「大眾也讀不懂胡適、郭沫若,很多人也罵他們,不知道他們寫的是什麼,這種東西怎麼能叫詩呢,一樣的」然後接下來我有一個解釋:「普通的讀者是不能夠鑒賞這樣的詩的。因為我們還停留在唐詩宋詞那個標準,不太理解現代詩是怎麼寫的,我們仍然是以古典詩歌評價的那個標準,去看待新詩」。
這個解釋,由於缺乏我和記者對話的語境,被單獨摘出來,聽眾很不能接受:一是認為我貶低唐詩宋詞,看低古典詩歌,這大概算我的無知以及詆毀傳統文化二是我太不尊重「普通讀者」,竟然說他們「不太理解現代詩是怎麼寫的」,甚至「不能夠鑒賞」在他們看來是「爛詩」的東西,這,簡直是侮辱。
事實上,我一直期待新詩能夠被理解。這種理解倒不是為了新詩寫作者或者新詩研究者的利益,而是覺得新詩在被誤解中,普通讀者最有損失:詩不光可以欣賞,也可以用來自我表達,每一個有語言能力的人,都可以嘗試去寫詩,或者說在語言中創造「詩意」。但現在的情況就是,由於對「詩意」的認知仍然停留于舊詩的「閱讀程式」(讀者對不同文類的期待意圖、內在的文學能力),體察不到新詩的詩意,或者不認同新詩的詩意,導致了許多人對新詩的鄙視、遠離了一種可以言說內在自我的藝術方式。
我非常尊重詩歌的讀者,我希望詩歌寫作能夠回到普通人的意識之中:詩,不只在典籍或舊時代之中,也在我們的日常言語活動之中;詩人,不只是李白、杜甫、徐志摩、海子、顧城、狄金森,你也可以是。

前言/序言
后 記
這本小書初衷在談論一個問題:文學(寫作)的意義與限度。這裏的文字也涉及了一些,但還不夠集中與具體,我想這是今後我的閱讀與思考的聚焦之處。
關於「小說」的一組文章,最早的完成於1997年,最晚的寫於2015,年反映了我過去讀書和寫作的蹤跡。在去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讀博士之前,我的志向一直是要研究先鋒派小說(從本科開始就對此興趣盎然,本科論文是關於北村的小說),故幾次報考中國社會科學院陳曉明老師的博士研究生,陳老師對我的專業成績也很滿意,曾經想破格錄取,惜社科院英語巨難(徐坤小說《白話》里有詩云:「研究生院最難忘。三年多,是同窗。促膝談心,相知勝祝梁。記得攜手觀影院,社科院,小禮堂。」征戰過社科院的人,對此「小禮堂」應該記憶慘烈,這也是考生受培訓和實戰社科院博士招生英語考試的地方),最終未能成功。
但上帝的安排是最好的。2002年秋,我進入首都師範大學跟王光明老師做詩歌研究,這是人生的重要轉向,從此撰寫的大部分文字,皆與詩歌有關。但對於小說的熱愛,一直未減。也從北京讀書開始,關注一些文學之外的問題,如人的罪性、困境與如何得到解救等方面。故本書的內容為三個方面:詩、小說及人之困境與尋求救贖的問題。關於小說研究或評論,估計以後我很難再有,故此次收錄這些文字,有總結加了結的意思。
每一本小書,都是一次不同的人生蹤跡之顯現。書中文字之步預,彰顯昔日少年之浮夸作風,不過,回望之中,又遇見那個曾經的自己,去的生命又得以復活這也算普遍的文學寫作之意義吧。
本書擬題為《目送自己進入曠野》,此題來自於「70后」詩人朵漁的一首詩:
目前來看,你狂熱的進取心
該停一停了,現在每走一步
都在離真理更遠一些
是該目送自己進入曠野了
大地上已沒有純潔的宴席
我覺得這個想象極有意味,如果說中年猶如一條大河,在減速、開闊的話,現在正是我們進入這樣的人生境界之時。「曠野」的隱喻也許同樣合適,曠野表面上是荒蕪,但其中有使生命豐盛的靈魂的糧食。「目送自己」,意味著自我與舊我的分離,這不是寫作上敘述視角的疏離,而是生命的一次蛻變,猶如蟬蛻,一個新的生命脫殼而出。「目送自己進入曠野」,這是對自我和時間的重新認知,不僅有悔罪與批判,更有信心與盼望。
小書的出版,要感謝武漢大學文學院的支持。這些年,許多領導、師長和同人,給了我有力的支持和無私的幫助。
也要感謝商務印書館龔琬潔老師和逸軒編輯,沒有你們的鼓勵與催促,這本書估計還會在無休止的修補之中。小書裡邊多篇文章,因年代久遠,曾經的許多話語,雖不一定精彩,但已經不適宜在今天重見天日,故修補是必須的;又因情境已變,思想和語詞均不復從前,如何補缺,是個問題。而殘缺之舊文,總讓心不能甘故修補是無休止的。
最後要感謝我的妻子林季杉。愛是最大的信德。活著,首先是為了愛。因為有你,人生的一切才有意義。
2022年10月7日星期五
終稿于武昌·南湖·半島居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