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門 章夫 978722013215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四川人民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窄門
ISBN:9787220132155
出版社:四川人民
著編譯者:章夫
頁數:43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169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1 來蓉旅遊人群;2 40—50歲有閑的中等、中高等學歷人群;3 喜歡了解野史、秘史、歷史解讀的男性群體
多角度發掘寬窄巷子不曾被關注的歷史。不局限於文獻研究,還通過田野調查、實地走訪,將1718—1911年成都少城的移民歷史、風俗習慣、微觀圖景徐徐道來,講述成都休閑與熱血的矛盾又融洽的城市氣質。
充滿人文色彩的歷史敘事。從兩條巷子入手,展開大歷史畫卷。關注大人物在歷史中的關鍵抉擇,共情小人物在歷史中的隨波逐流。
圖文與裝幀密切配合。大量歷史照片佐證少城、成都、四川文化獨特性的來源。特殊裝幀形式,反應出窄窄的門與大大的歷史之間的互動與連接。

內容簡介
為期近200年的隱秘歷史,兩條巷子中的華夏巨變。
1910年3月29日,上海,大清股市剛開盤不久,蘭格志股票交易價格攀升至1675兩白銀一股。這支瘋狂的股票跨越2000公里破滅了四川的鐵路希望。
一年後,四川保路運動爆發;不到半年,革命的火焰葬送了清王朝。在這場大變革之中,成都的少城如同一個微縮的大清,折射出時局的混亂。
這個城中之城與這段大歷史的命運羈絆,卻得從康熙五十七年(1718)開始講起。那一年,八旗士兵帶著花兒與 戰馬,一起來到遙遠的成都。自此,移民與土著、穩定與戰亂、熱血與休閑,眾多衝突的元素在成都融合,為這座城市200年後的歷史走向埋下了暗線。
《窄門》從寬窄巷子起,發現特立&行的少城,展開一段為期近200年的秘史。

作者簡介
第一章夫,200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四川省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委員,成都市作家協會副*席,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曾任《青年作家》總編輯。擅長非虛構類作品寫作和人文歷史與地理隨筆,共出版各類著作20餘部計400餘萬字。代表作有:歷史隨筆《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天府之鹽》《錦江商脈》《千年一坊》《少城》,人文地理隨筆《圖騰與廢墟》《虔潔:流落紅軍及其後代生存狀態調查》《造山運動:造出一個天府之國》,時政隨筆《甲申360年祭》《一個記者眼中的今日中國》《中國平民日記》;其中長篇紀實文學《鄧小平故居留言簿》榮獲第六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銅獎、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和四川圖書獎*等獎。紀實文學《天下客家》(合著)榮獲第六屆成都市「五個一工程」獎。2015年被授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18年被授予第十批成都市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2021年被評選為四川省第13批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同年12月入選2021年度「天府青城計劃」(天府文化領軍人才項目)。

目錄
第1章將花兒與戰馬,一起帶到遙遠的成都/
一個特殊的『時間游標』/
那些騎著高頭大馬的『土兵』/
副都統領兵兩千,開赴成都/
這批『特殊移民』,種子一般撒向異鄉/
努爾哈赤祭出『七大恨』/
草原『狼』完成了合圍/
無疑,皇太極是一個偉大的君王/
花與戰馬,還有遙遠的成都/
第2 章想象之外的一塊『飛地』/
那條意味深長的『蜈蚣』/
古蜀史上,那個叫陳庄的匆匆過客/
『金三角』築城理念,最初的『城市群』/
如初生嬰兒一般,成都一步步脫殼而出/
破解古成都布局之迷
公元年,少城進入『新時代』/
滿城這塊『飛地』,差點從成都溜走/
第3章威風八面的『八旗時代』/
『滿城』是大清帝國的一隻『麻雀』/
滿城的官兵營房,完全秉承『京師模式』/
康熙的『四個臉譜』/
西藏一旦失守,成都也不好收拾了/
成都設防,是為了方便『用兵』/
紫禁城意外地換了三任主人/
『四朝元老』的漢族軍師/
第4章末代總督的末路狂奔/
『趙氏兄弟』發跡史/
『趙屠夫』不是一天練成的/
有誰還記得那次『史詩般遠征』?/
蒲殿俊是趙爾豐手中的『提線木偶』?/
趙爾豐在一路尷尬中反覆求『解』/
梟首示眾,『趙屠夫』被『自己人』所『屠』/
趙爾豐生命中的最後100天
第5 章保路運動與成都『新』政/
一隻股票引發的『骨牌效應』/
辛亥革命的前夜/
『他者』視覺的成都鏡像/
保路運動複雜的前因後果/
以『夷』為師的痛苦抉擇/
同樣慘痛分娩的日本新政/
祭壇上的資政院/
成都新政步履蹣跚/
自治,讓精英與民眾共舞/
第6章最後的『八旗將軍』/
總督衙門內,一場血濺驚魂收場/
成都『變天』,滿城能否確保無恙?/
清朝末年,滿城就是一個火藥桶/
神秘的大門,終於徐徐打開/
少城公園,成了一個歷史舞台/
紀念碑上的保路運動/
第7 章衚衕里的竹枝詞與旗人/
『竹枝詞』里的滿城風物/
生活在竹枝詞里的『旗人』
『衚衕』與『巷子』在成都雜交/
發黃的賬簿,留駐多少帝國機密?/
不知不覺中,『騎射』便墮落為一種『表演』/
滿人漢化,是有過歷史教訓的/
滿城是一隻巨大的『鳥籠』/
透過滿語這個特殊『管道』,一窺全豹/
第8章一巷寬窄,一念天地/
拴馬石就似一枚書籤,輕鬆地嵌入少城/
一個『八旗子弟』命運品鑒/
他們身上,留下了少城優雅的倩影/
寬窄巷子酷似成都這本線裝書的裝訂線/
寬則通達天下,窄處麻辣人生/
一個天然的靜音器/
推開最窄的門,走向最寬的路/

用兩條深深的巷子,為寬窄立傳

精彩書摘
一個特殊的「時間游標」
康熙五十七年(1718)的成都,如驚弓之鳥。
直到今天,成都的冬天都是陰冷陰冷的,從屋裡冷到屋外,令很多北方人不適應,說「南方的成都才是真正的北方」。這樣的冬天,在305年前就註定了——慘遭屠城留下的陰霾,使這座以移民著稱的城池,平添了幾分寒意。
那是一個酷冬的午後,一大群全副武裝的北方人,沿著金戈鐵馬踏出的轍跡,冒著凜冽的寒風,從荊州出發一路東北方向行進,去執行一項特殊的軍事使命。
成都,便是這群北方將士此行的最終目的地。
自古以來,荊州與益州(成都)都是可以左右戰局的戰略要地。康熙帝那雙深邃的眼裡,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襄陽的荊州自不必說,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軍事重地。曾一度有「得荊州者得天下」之說。蜀漢退出了荊州的爭奪后,魏吳在此都派出重兵駐防。
因而,帝王將相眼裡,「大意失荊州」的另一種解讀,就是「大意失天下」。
中國地理版圖之上,荊州地勢偏南。雖然先秦時諸侯各據,其地理位置不十分突出。但到了東漢以後特別是三國時期,由於地處魏蜀吳三家交匯點,無論是君王還是將軍,荊州一直是夢寐以求的風水寶地。
滿人奪得大清天下后,很快便在荊州布防。這裏成為大清帝國自京城之外,幾個少數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據點。
無疑,荊州是極為重要的「一道防線」。駐守於此的,都是精銳的「御林軍」——大清最為忠勇也最為可靠的八旗子弟兵。
成都古稱益州。康熙爺眼裡,離荊州不遠的成都,亦屬荊州監控的「勢力範圍」。他心裏十分清楚,作為帝國的西部屏障和戰略要地,毗鄰藏地邊境的成都一旦有事,駐防荊州的八旗兵可隨時出動,確保版圖無虞。
曾經的成都市民,盆景一般蜷縮在幾個集中區。有如散落在這座破舊城市的幾個補丁,皇城只剩下殘垣斷壁,周圍齊人高的雜草掩映著當初的繁華,不舍晝夜的錦江邊更是一派蕭條,更無生機與活力。
數十年過去了,大清統治下的帝國依然一片凄厲。特別是古都成都,還呈百廢待舉之態——芳華早已不見,這裏還是一座奄奄一息的鬼城。
明末的亂局和政權的爭奪,使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徒有虛名,烽火與馬蹄聲中,蹂躪得面目全非。哪怕有一絲絲風吹草動,都會讓這座城市著涼感冒,一病難起。
昔日那個「揚一益二」的成都,斷然經不得半點折騰了。早已城將不城的天府之國,承受著風雨如磐暗故園的時代。
城頭變幻大王旗。這也難怪,張獻忠的屠城留下了一座空城。滿清接手后,上百清軍在廢墟上清理了數年,也沒打理出一個頭緒來。
百廢待舉,萬象待興。數十年過去了,虎狼漸漸讓出地盤,皇城舊址上幾幢像樣的辦公樓在城門樓上整理出來后,大清四川的官方大印才有了安身之處——四川總督衙門方從三百公裡外的閬中,遷回成都。
亂相叢生。也即是說,從荊州到成都的八旗軍——來的正是時候。
很長時間,西邊是成都的上風上水,這個方位也是成都人最為怯怕的方位。「老成都人」眼裡,「禍事」一般都從這個方位呼嘯而來。古人有「禍起蕭牆」之說,而明末清初風聲鶴唳的成都人心裏,這個成語應該改為「禍起西門」了。
西門有棵「消息樹」。生活在這裏的城民同樣如驚弓之鳥,生性敏捷的他們,只要聞到西郊有什麼氣味不對,就會「腳底板抹油——遛之大吉」。
劉鑫龍一家老小五口,從江西千里迢迢,跟著熙熙攘攘的移民隊伍,穿過擁擠的山道,漫無目的身不由己地來到了成都。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本想在這座偏安一隅的城市世代休養生息,沒想到,那個名叫清朝的「當局」,在指定給一片土地之後,就再也沒能力給他們什麼了。或許在漫長歲月的中國,每每更替一個朝代,大抵如此——滿目荒無人煙,家園一派凄婉。
「上一個朝代」留下的許多遺留問題,只有讓無辜的芸芸眾生來默默承受,任由時間慢慢修復。
「這不是讓我們來拓荒嗎?」難道這就是那個傳說中的天府之國?看著無助的妻兒老小,劉鑫龍的心裏一陣緊似一陣。半年時間過得很慢,勒緊褲帶,雜草叢生之地在他們手裡漸漸變成了可種糧食之田。
莊稼長勢不錯,人的心情也不錯。他心想,該不會再餓肚皮了。
或許帝國輪替規律使然。每每朝代更替之初,都會有幾十年清明之治——這種想法也成為像劉鑫龍一樣眾多移民的想法,他們在開墾過後,指望有個好收成。指望通過自己所吃的苦,受的累,能換來子孫後代的幸福與安寧。
「肚子能不挨餓,身上能不挨凍」成為歷朝歷代黎民百姓最大的願望與奢求。
天難遂人願。就在瓜熟蒂落,籽粒飽滿正值收割之際,到田野里收割豐收成果的卻不是他們,而是那些從西邊呼嘯而來的一批陌生人。這些人騎著高頭大馬,古銅色面頰有輪有廓,身著奇裝異服,手持彎弓鐮刀和火銃。他們不僅強擄糧食,還燒殺搶掠。正當「劉鑫龍們」驚魂未定,尚未回過神來之時,這些人又風一般地從西邊呼嘯而去,魔術似的不見了蹤影。
劉鑫龍一家人雖幸免於難,可他卻真的絕望了。千里迢迢拿著政府的路引來到這裏,卻還是衣食不飽,甚至性命堪憂。
舉目無親,求助無門。沒有了賴以生存的糧食,今後的生活怎麼過?每到收穫的季節,這裏的老百姓只要看見西邊有什麼異樣,手無寸鐵的他們,只有無助地祈求著上蒼,希望化險為夷。
每每如此,給他們帶來的,卻是無盡的傷害和近乎絕望的期待。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