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倫理學 尼娜.羅森斯坦 978752177166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信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941
商品編號: 9787521771664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故事中的倫理學
ISBN:9787521771664
出版社:中信
著編譯者:尼娜.羅森斯坦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3367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美國多所院校使用的倫理學入門教材。彙集作者多年教學經驗,幫助讀者在故事中理解倫理理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倫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目前應用於 “倫理學導論”“道德哲學”“哲學導論:價值觀”等大學課程中。
2 較為系統地從哲學角度探索價值問題。價值觀影響著我們如何塑造社會和個人幸福生活,並決定了我們展望未來的方式。倫理學迫使我們質疑並論證賴以生存的價值觀。作為有道德的成年人,持續進行思考倫理極有必要。本書帶我們審視現當代和過去幾個世紀西方文化中的主流道德價值體系,從現代道德問題出發,在過去的對應問題中行進,又回歸到當代情境之中。
3 運用故事探討倫理問題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近年,醫生、司法工作者、心理治療師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者都在嘗試做具體的道德決策前,先用故事作為道德實驗,尋求更優的解決方法。在哲學教育領域,使用故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艱深的理論。與此同時,探索文學作品中哲理的豐富性也成為一種新的專業興趣。
4 在感同身受中討論生活中的小決定與大決策,讓讀者在受控條件下嘗試解決方案。貼近生活且具有一定的實踐性。

內容簡介
道德判斷的標準是什麼?個人的痛苦與群體的快樂如何衡量?我們應該相信道德直覺,還是聽從理性的聲音?倫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高尚品質的個人,還是實現社會福祉的最大化?
在這些倫理學難題之外,我們也在努力回答一些與我們日常生活關係更為密切的問題:社交媒體發佈信息的界限在哪?我們是否應該有選擇與任何人結婚的權利?如何看待寵物在家庭中的道德地位?面對他人,我們如何行為得體?而我們作答的依據往往是過去和現在的各種價值觀。
故事是人類理解自身和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故事中,我們能獲得多樣的人生經歷和體驗,社會也通過故事來傳授道德和行為準則。本書將故事和倫理學探索結合起來,讓理論在具體情境中產生效用和受到檢驗,從功利主義、義務論到美德倫理學,系統地介紹了兩千多年來倫理學的發展和應用,幫助我們採用理性思辨的方式對待生活情境中的道德問題。

作者簡介
尼娜 羅森斯坦(Nina Rosenstand)
美國哲學教育家,1951年生於丹麥哥本哈根,現為美國聖迭戈梅薩學院社會科學系高級哲學教授,主要研究道德哲學、人性哲學和小說哲學,著有《人類狀況:人性哲學導論》等作品。

目錄

序言
致謝
第一部分 作為倫理學工具的故事
第一章   思索價值 1
第二章   從故事中學習道德教訓 51
第二部分我該怎麼做?——行為倫理學
第三章   倫理相對主義 147
第四章   自我還是他人? 213
第五章   運用理性(一):功利主義 280
第六章   運用理性(二):康德的義務論 348
第七章   人格、權利與正義 398
第三部分
第八章   美德倫理學:從部落哲學到蘇格拉底與柏拉圖 483
第九章   亞裡士多德的美德理論:凡事有度 546
第十章   美德倫理與本真性:當代視角 592
第十一章   美德案例研究 671
第十二章   不同性別,不同倫理? 750
第十三章   應用倫理學:一些例子 816
部分參考文獻

在線試讀
第一章   思索價值
生活在麻煩不斷的時代
有時,我們會聽到一句據說是中國古諺的話:”願你生活在麻煩不斷的時代。”(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 )不過,根據傳統,這與其說是祝願,不如說是詛咒。事實上,中國似乎並沒有這樣一句古諺,最接近的表達來自中國明代的小說家馮夢龍的一句話:”甯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麻煩不斷的時代”這一說法似乎是在 20 世紀 30 年代由西方作家引入的。然而,無論它是中國古老的詛咒,還是由語帶譏諷的西方人所捏造的,它都讓許多現代人產生了共鳴。儘管現代西方人已經習慣於認為激動人心的生活就是好生活,但這句古語帶有跨文化的智慧,還有一句名言與之呼應,那就是17世紀著名哲學家勒內 笛卡爾的座右銘——bene vixit qui bene latuit,即”善生活者,故隱其名”。生活清靜,遠離動亂,不至於死於非命,是很多逃離毀滅與迫害之人一直以來的夢想,他們保持低調,希望安然度過暴力狂潮。今天,我們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城市及地區,過著兩種不同的生活:常態的生活是帶著對家人、健康與工作的常態化期望,新常態的生活則是不斷被提醒,我們是脆弱的,脆弱程度是很少有人在幾十年前能想像到的。在全球範圍內,我們正在經歷氣候波動,這挑戰著此前的可預測性模型(在第十三章 中,你可以瞭解到更多關於氣候變化的討論);此外,來自世界某些地區的人顛沛流離,改變著所到之處的人口結構和經濟狀況,其規模自二戰以來未曾有過。一些人逃離了飽受戰爭與恐怖蹂躪的故土,一些人為自己和家人尋求經濟上更寬裕的生活去往他國,還有一些人似乎打算將他們的恐怖主義帶到新的地方。而在局部地區,恐怖屠殺與校園槍擊事件提醒人們,”隱其名”並不能保證無妄之災與你擦肩而過。所有這些難以預料之事都造成傷亡;即使是那些來自此前被認為”幸福”指數高的文化背景的人,現在的”幸福”指數也比以前低了。總之,我們擔憂著明天。有些人預測,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裡,我們會面臨環境、經濟和政治方面的空前挑戰。
然而,人類的承受力是驚人的。人類經歷過瘟疫、饑荒、自然災害以及大規模的同類相殘。換句話說,我們一直生活在”麻煩不斷的時代”。當下的世紀與前幾個世紀相比,實際上可能”麻煩”更少一些。正如加拿大裔美籍認知科學家和語言學家斯蒂芬 平克所強調的,從統計學上講,我們生活的時代,暴力事件遠少於像中世紀這樣的時代。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2011 年)一書中,平克說:
我們已經看到,儘管兒童讀物對原住民的生活大肆浪漫化,但是他們的戰爭死亡率高過我們的世界大戰。對中世紀歐洲風情的浪漫遐想,忽略了工藝精湛的酷刑刑具,看不見在那個時代遭到謀殺的風險是我們今天的 30 倍。在人們懷念的那些舊時光裡,有外遇的妻子會被割掉鼻子,7 歲的孩子會因偷了一件小衣服而被送上絞架,囚犯的家庭要付錢才能讓犯人免戴鐐銬,女巫會被鋸成兩半,水手會被鞭打成肉醬。我們今天的道德共識,比如奴隸制、戰爭和酷刑是錯誤的,在過去可以被當作矯揉造作,而我們的普世人權觀念簡直就是癡人說夢現代性的力量——理性、科學、人本主義、個人權利,當然不曾是一鼓作氣地向著一個方向推進,而且它們永遠也不可能帶來烏托邦,或者終結人類之間的摩擦和作為人的痛苦。但是,在現代性給我們帶來的各種收益——健康、體驗和知識之上,我們還可以再加上一個收益:它具有減少暴力之效。
那麼,我們是否會像平克所認為的那樣,因為越來越關注理性和常識的聲音而朝著一個更友善、更溫和也更和平的世界前進?英國政治哲學家約翰 格雷認為平克的樂觀主義是幼稚的,他提出了一個針鋒相對的觀點。在格雷看來,文明是一個脆弱的實體。”斯蒂芬 平克關於暴力與戰爭的說法是錯誤的,”格雷說,”文明的提升實已足夠,但常有反復。雖然知識和發明可能持續加速和累積增長,但倫理和政治的進步卻遊移不定,難以持久,並且很容易喪失。在總體趨勢中,可以辨識出某些循環:和平和自由與戰爭和暴政交替,財富增長的時代與經濟崩潰的時代交替。文明沒有變得更強、傳播更廣,而是本質上仍然不堪一擊,經常屈服於野蠻。”那麼,誰是對的?我們是正行走在某個文化廢墟的邊緣,還是當局者迷,只看到無序的生活,卻看不到更宏觀、更令人安心的畫面?
正如我經常對我的學生提到的,我也將這一點傳達給讀者,那就是,對未來的展望可以像平克那樣樂觀,也可以像格雷一樣悲觀,但在很大程度上,未來掌握在你的手中。或許你還未曾擁有鑄就未來的真正力量,但通過社交媒體或未來可能擁有的其他任何媒介,你將會具備這種力量,它幫助你激發甚至塑造人類同胞應對未來挑戰的反應。用知識武裝自己,不僅是過去的知識,而且是過去與現在的各種價值觀,它們會幫助你做決定。為此,我們開啟了”故事中的倫理學”
之旅,審視在現當代和過去幾個世紀西方文化中的主流道德價值體系——因為每一種新觀念通常都是對某種程度上已經不充分的舊觀念的反應。然而,本書並不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它始于現代道德問題,深入過去的對應問題,又回歸當代情境。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