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文治杯”大學生寫作大賽作品選,分”個人與時代”“我的家族故事”“圖像中的父親母親”三大板塊呈現了不同時代的人生故事。作品主人公涉及詩人、學者、農民、企業家、絕症患者、媒工、基層打工者等各個領域人物,時間上涵蓋古代、現代、當代,通過個體的人生脈絡反映不同的時代和群體,共同構成了群像的壯麗人生圖景。大人物與小人物,古人與今人,在這本書裡相遇,共同譜寫出生命的讚歌。一個人之於時代洪流或許只是一粒石子,終將被裹挾沉入水底,但在它落入大江大河的那刻,卻一樣能激蕩出水花,發出迴響。而最堅實的河床正是小石子鋪就的,不是嗎?
作者簡介
丁曉萍,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副主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常務理事。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主編、參與撰寫專著及教材十餘部,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作為作者之一的《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獲上海市第十一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獎之優秀通俗理論讀物類一等獎和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之普及讀物獎。
目錄
個人與時代/001
與煤相伴|我的父親母親/002
我那沒本事的父親/017
一個絕症患者的自述/024
鳳姑/028
此間的少年/036
六行注腳/045
黑暗中的暖光/060
小店—一位殘疾人的平凡人生/064
為時代”立心”的歌者—陳曉輝傳/069
西南聯大時期的錢端升/092
醉吟洛下,士居香山/102
春與秋集/107
我的家族故事/125
玫瑰往事/126
金沙崗上的落花生—奶奶的八十年人生片段/138
三代女性的離散與遊牧/148
當時只道是尋常—以三位”知青”祖輩為中心的家族史/158
灃河兩岸蓼花深—我的家族軼事/175
淮河說/193
沙礫下的白銀/200
血脈的葬禮/215
樽酒依稀人不復,百折不回經商路/229
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曾外祖父的崢嶸歲月/244
姥爺的愛與熱情/253
倒鏡/268
圖像中的父親母親/277
面容/278
一粒江邊的沙/294
在路上跋涉—父親的肩章 更迭/303
繁零/317
在成為母親之前/326
傷疤中孕育出的生命:一位八十年代大學生的圖像記憶/337
我的媽媽是三好學生/349
追逐/358
爸爸,春天來了/379
你在回憶裡,未乘時光去/388
當候鳥飛過曠野/402
臨仙/411
後記/418
前 言
青春的生命寫作
劉佳林
(上海交通大學傳記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
“文治杯”寫作大賽已經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多年。2021年起,大賽開始面向全國大學生,並連續數屆以傳記(生命寫作)為徵文的規定體裁,主辦單位也由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擴展到上海交通大學傳記中心(2021年起)、中國藝術研究院《傳記文學》雜誌社(2022年起)。這項賽事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參賽作者,逐步為大學生、傳記愛好者、傳記學界和社會公眾所關注。
專業、嚴格、規範的評審制度,獲獎作者受邀分享寫作經驗的互動方式,是”文治杯”得到積極響應的原因。而有公開發表的機會,對作者來說,是更進一步的認可與激勵。事實上,從2023年起,”文治杯”的多篇獲獎作品已經在《傳記文學》刊發,分別以”家族生命史的青年視角”專題(2023年7期)和”我們的父親母親”專題(2024年11期)成為該刊的封面故事。
現在,更多的徵文佳作將結集出版,令人鼓舞,讓人期待。
本作品集共三個部分,分別收錄第二十屆(2021年)、二十一屆(2022年)和二十二屆(2023年)”文治杯”的參賽作品各12篇共36篇,其中絕大部分是獲獎作品。
2021年的徵文主題是”時代與個人”,旨在引導當代大學生關注時代、感悟生命。從集中的12篇作品看,同學們對時代與個人的關係有著自己的觀察與理解,他們關注當代中國的個體命運,關注改革開放、社會轉型時期的勞動者,關注弱勢群體,也把自身的發展與追求跟時代、社會、國家緊密聯繫,甚至在歷史的深度中追問個體與時代的關係,表現了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家國意識、人文情懷和思想能力。
2022年的”文治杯”以”我的家族故事”為主題,這對青年作者來說,是一次挑戰。因為”家族記憶不僅是族譜裡串聯的姓氏符號,更是一段又一段充滿生命細節 、蘊含悲歡離合的人生歷程”,家族故事是先輩們的歷史,也是後代人的精神泉源,是自我體認的鏡與燈。既要準確地再現時代變遷中的家族歷史,又要妥善地處理各種複雜的代際關係,這對同學們來說考驗很多。本集中這類主題的作品多從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故事說起,在世代相承的脈絡中展開,既放眼大歷史,也聚焦家族史,既寫崢嶸歲月也寫平凡日常,既禮贊親情也不回避矛盾,深情的敘述中寄寓寫作者的反思,頗耐咀嚼與回味。
二十一世紀是圖像的時代,傳記與圖像結緣,既拓寬生命寫作的邊界,也豐富生命寫作的手段,選擇”圖像記憶中的父親母親”作為徵文主題,是對數字時代的一次回應。2023年的徵文見證了同學們的參賽熱情,參賽作品是上一年的兩倍。大學生們在用圖像敘事或圍繞圖像挖掘故事方面展示了年輕的優勢,他們或者用肩章 的變化來敘述父親的人生,或者用多張照片捕捉父母的生活瞬間,或者借遺留的影像追憶逝去的親人,或者把故事定格在一幅構圖中,表現了構思的精巧。在用圖像關聯父親母親的生命故事時,他們也在重新認識自己的父母,原來父母也曾少年,原來父母也有青春,他們寫父母的苦難,更寫父母的堅韌,寫父母的普通,更寫親情的珍貴。父母的生命史於他們是一次精神哺育,幫助他們精神成人。
傳記以人為中心,要準確、生動地刻畫傳主,就必須親近寫作對象,深入他們的內心;傳記要求真實,要求回到事件的現場,要求求證每一個疑點,因此傳記寫作往往是不斷逼近真相的反復求索。在這些方面,同學們的表現值得稱道,令人驚異。他們在採集傳材時盡心盡力,他們在觀察人性時非常敏銳,他們的思考不乏洞見,甚至有著超乎尋常的冷靜,他們的筆端又飽含情感,偶爾還流露出悲天憫人的意識。他們在閱讀、採訪、交流、對話的過程中重建了他們與父母、家族、社會、時代的關係,而他們表現各異的成長期特徵,也自然因更多的可能與期待而得到寬容。
傳記尤其關注生活中的細節,這也是本集徵文多所用心的地方。試以鄧寒玥同學的《臨仙》為例。《臨仙》中的母親始終波瀾不驚地過著自己的日子,孩子認為她的人生是悲劇,母親一口否認,因為”我生了你”。鄧寒玥想起被母親珍藏多年、折了又折的一張試卷,折痕中央是自己在考試作文中寫的一段:”我與我的母親臍帶相連,她給予了我血肉,賜我在子宮中安眠。”這句話是對母親的最大回報,母親存在的意義就在於確認和保持與女兒的這種親情聯繫,這種意義被圖像定格:
下山時我和她走了另一條路,沒去與其他人匯合,在山腳的石梯旁,簇擁著盛開了紫白色的花。於是在那時照成了這張相片,她站在四方的空間內,頭頂垂落著開得繁密的花,背後倚靠著堅實的山體,天空連同夏日的風延伸得無限遠,看不到盡頭然而一切僅止於此了,我的相片中,沒有照出她的前路。
青春的生命寫作為隱忍與堅持的母親留下了美麗的印痕。
“文治杯”得名于交通大學老校長唐文治先生。唐文治先生以”正人心,救民命”為己任,注重德行教育、學以致用,進而提出”一等人才”的理念:”欲成第一等學問、事業、人才,必先砥礪第一等品行。”生命寫作通過選擇傳主、理解傳主、書寫傳主建立與傳主的對話關係,是寫作者砥礪品行的重要文化實踐。以傳記為文類要求的”文治杯”徵文大賽努力踐行唐文治老校長的”一等人才”理念,為青春的生命寫作鼓與呼。
2024年12月3日於樂山大樓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