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家風故事 秦彩焰 楊迎光 978754572622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三晉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26
商品編號: 978754572622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2*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王家大院家風故事
ISBN:9787545726220
出版社:三晉
著編譯者:秦彩焰 楊迎光
叢書名:王家大院叢書
頁數:276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2828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王家大院家風故事》是一部反映山西靈石縣王家大院之王氏家風的故事集。本故事集從服務當前優良黨風、政風、社風、家風建設的初心出發,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旋律,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及王氏優良家風建設和傳承的歷史,通過眾多不同時代、不同社會階層的王氏先賢勤勞、儉樸、孝悌、清廉、愛國、敬業、誠信、樂善、重修身、嚴教子等鮮活事迹,全方位展示了王氏家族所秉承的中華傳統美德。

內容簡介
本書在系統闡述王氏家風700年歷史傳承的基礎上,以時間為序,有代表性地收集了靈石縣王家大院景區事務中心顧問楊迎光先生2017年以來撰寫的王氏家風故事38則。

目錄
薪火相傳七百載 優良家風惠久遠
——簡述王家大院之王氏家風的歷史傳承
誠齋公實誠立身 王家人傳承美德
豆腐素宴年年擺 勤儉之風代代傳
三代人同爨共財 七兄弟協力墾荒
逢亂世鋌而走險 闡大義感化劫匪
王家人崇文重教 修廟學祖孫接力
明清之交不太平 佐才邊僻辦義學
不求生徒都成才 但願子孫皆厚德
兄長演說家與國 哥倆捐馬平三藩
守誠信不欺暗室 待商友義厚恩高
反哺不分生與養 行孝一般寸草心
弘孝老及人之老 大愛幼及人主幼
行峻言厲教子嚴 情感理喻誨侄慈
體恤客商行路難 父子修路建義棧
小縣丞解組返鄉 眾士庶樹碑頌德
濟困不助邪孽人 扶貧授漁不授魚
樹德院主重樹德 門風人家沐門風
遭洪水學宮圮溺 王奮志獨力捐修
推親親者以仁人 移孝心者作忠心
嵐溪詩鈔言心志 恤典牌坊昭忠魂
中堂教子常視履 中極效父勤觀我
周恤宗族濟鄉黨 解衣推食廣施恩
兒子官升四品階 母親手繪懸魚圖
繼母勝似生身母 丸熊畫荻育棟樑
汝聰細說恩與禮 甬道更換彎水槽
王汝明以儉養廉 衣食居不尚奢華
視履堡家風盎然 翁方綱題匾稱道
貪慾憤怒釀惡果 更換簾架留警示
商友失金累無辜 汝礪擔責為夥計
寧折不彎王肯為 剛正不阿真直夫
涅而不緇王肯任 解印郎中竟落貧
矢慎矢勤久不懈 吏畏民懷清廉官
口碑載道呼端人 譽滿杏壇稱儒宗
瘟疫肆虐旱荒重 救災恤患廣施仁
披肝瀝膽親兄弟 國難當頭見忠誠
平遙懸匾頌美德 文安勒碑銘去思
克勤克儉王飲讓 扶貧濟困不吝財
忠未盡愧言盡孝 國不存羞論成家
不以珍寶遺後世 但求家風萬代傳
附錄一 王氏族規家訓
附錄二 王氏家族善行義舉碑記選

精彩書摘
薪火相傳七百載
優良家風惠久遠
——簡述王家大院之王氏家風的歷史傳承
眾所周知,家風是一個家族或家庭經過數代、數十代人的培育、積淀和傳承,形成的品德修養、待人禮節、處世價值理念等文化和道德氛圍,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展現出來的風貌風範,是一輩又一輩人處世原則和審美價值取向的結晶以及留給世人的印象和感受。因此,任何一個家族或家庭的家風的形成,都與這個家族或家庭的發展歷史有著緊密的聯繫。
靜升王氏家風的形成,發軔於始祖王實。他留傳給後代的勤勞、儉樸、實誠、為善的家風,既是王氏家風的發端,也是王氏家族後來一步步發展壯大並恆昌500年的基石。
元大德七年農曆八月初六(1303年9月17日)夜,山西平陽(今臨汾市)發生了8級大地震,震中就在與靈石縣只有一縣之隔的今洪洞縣最北端的趙城鎮。這次地震是我國有史料記載的第一次8級大地震。據有關資料記載,地震造成的損失非常慘重,震中周邊「民居官舍化為烏有」,「壞房十萬計」,死亡人數達到27 8萬,75公里內,平均三人中就有一人遇難。
據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王氏族譜》原序記載,「王氏鼻祖諱實,世居靈石縣禹門外小水村,即今夏門鎮南溝營村(現名溝峪灘)」。小水村坐落於雀鼠谷南段汾河西岸,背靠大山,面臨汾河,距離震中趙城只有約60公里,由於地震造成了嚴重的山體滑坡,堰塞成湖,所以村中居民罹難者眾多,王實與三位兄長王忠、王誠、王信及其家人幸免於難,遂各奔東西,以求活命。王實帶著妻兒四處流浪近十年後,最終於元皇慶年間(1312—1313)選擇在民風淳樸的靜升鎮村西的一處廢棄土窯洞中安下身來。
有了安身之所以後,農忙時節,王實為人打工扛活兒;農閑的時候,田裡沒活兒幹了,王實就自己做豆腐、賣豆腐補貼家用。
王實生性勤勞儉樸,為人厚道,他給別人扛活兒,從不偷懶耍奸,總是早出晚歸,特別捨得賣力氣,因此,僱主常常用較高的工錢雇他幹活。他做豆腐、賣豆腐,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敦厚善良的品德,使他很快就在人地兩生但民風淳樸的靜升鎮站住了腳。
王實心地善良,樂於助人。遇到鄉親們有事,他總是主動幫助。他自己的生活過得很苦,卻常常憐憫他人衣食不足。他認為「好墳地不如好心地」,人只要心地善良,就會得到老天爺的保佑。憑著這種勤勞儉樸和敦厚善良的品格,王實開創了靜升王氏的基業,並創立了王氏家族以「善」為基石的家風。
雖然如此,但由於王家初到靜升的50年間,正值元朝末期,政治腐敗,各級官吏竭力搜刮民財,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王實的子孫們家境並沒有發生大的改變,基本上一直依靠租種別人的土地,在動蕩不安的環境中艱難度日。
1368年明朝建立。經歷了多年的戰亂,國家傷痕纍纍、百廢待興,為了儘快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家的元氣,明太祖朱元璋推行了一系列包含鼓勵百姓墾荒在內的有利於百姓休養生息的政策。王氏第三世王溫甫抓住時機,將已結婚分家另過的兒子們都召喚回來,組建成大家庭。全家人擰成一股繩,發揚先祖王實創立的勤勞家風,大力墾荒。經過幾年的夙興夜寐,手足胼胝,開墾了大量荒田,使王家一下子由僱農轉變為自耕農。
這個階段,王家人深刻體會到「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的道理,明白了大家庭在集中力量辦大事方面的優越性,並由此產生了熱愛大家庭的觀念,強化了「孝老愛親,兄友弟恭,妯娌和睦,風雨同舟」的家風。這為後來王家人濃厚的家族觀念奠定了基礎。
由僱農變為自耕農以後,家境有了好轉的王家第四世——王思問兄弟七人,便開始讓子侄們進入村塾讀書,希望他們中的優秀者能夠由此步人仕途,從而改變家族的社會地位。耕讀家風在王氏家族開始形成。
王氏家族走上營商之路,始於明代初期到中期。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攻取大都(今北京市),把元朝統治者驅逐到長城以北。
但元順帝退出長城之後,其統治機構(史稱北元朝廷)還完整存在,殘餘兵力仍號稱百萬。他們長期駐紮在近塞地區,想要伺機打回塞內,重返故都。直至30多年之後的明建文四年(1402),北元才最終滅亡。
作為一個政權,元朝雖然已不復存在了,但位於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和位於東部蒙古的韃靼等部,仍不時南下騷擾明朝邊境。從洪武二年(1369)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的50多年間,明太祖朱元璋與明成祖朱棣先後13次征伐漠北,並從長城最東邊的遼東鎮至最西邊的甘肅鎮,先後設立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偏頭、延綏、固原、寧夏、甘肅等九個軍事重鎮,史稱「九邊」,形成了一條面向北方的防禦線。
在九邊各鎮,朝廷都委派了總兵官、巡撫,鎮之上還設了總督。這些官吏統領的兵力,少的時候有幾十萬,最多的時候有百萬以上。據確切的統計資料顯示,永樂年問(1403—1424),駐守九邊的官軍為86萬人,另外,還有戰馬34萬匹。
為了解決龐大駐軍的糧草問題,明王朝採取了多種措施。一開始,朝廷在北方沿邊地區「設衛分軍屯

前言/序言
秦彩焰
經過靈石縣王家大院景
區事務中心顧問楊迎光先生
五年多時間的心織筆耕,《
王家大院家風故事》終於與
讀者見面了!它的出版發行
,既是王家大院景區文化研
究人員深入發掘王氏家文化
的又一成果展現,也是靈石
縣文化和旅遊開發服務中心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
化,服務優良黨風、政風建
設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觀初心的又一次展示。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
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發展
史上,歷朝歷代都留下了豐
厚的文化遺產。在這些浩若
繁星的珍貴文化遺產當中,
以家規族訓的世代傳承為主
要表現形式的家風文化,由
于其伴隨著家庭的產生而產
生,且紮根于作為社會細胞
的每一個家庭之中,所以當
之無愧地堪稱是影響最久遠
、最廣泛,對推動社會精神
文明的發展發揮作用**的
一種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
平總書記對家庭、家教和家
風建設有過許多重要論述。
他指出:「家風是社會風氣
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重視
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
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
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
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
,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
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
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
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
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他還特彆強調「領導幹部的
家風,不僅關係自己的家庭
,而且關係黨風政風」,要
求「把家風建設作為領導干
部作風建設重要內容」。
為此,近年來隨著黨風
廉政建設和踐行社會主義核
心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的逐
步深入,「傳承和弘揚優秀
家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
度。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
的紀檢和宣傳、文化部門,
將傳承優良家風融入黨風、
政風、社風建設的大格局中
,力圖通過優良家風建設,
促進優良黨風、政風和社會
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黨、全
國人民中生根開花。在這樣
的大背景下,作為跨越了元
、明、清三個朝代,經歷了
七百年,鼎盛了八代人,承
載著厚重家風文化積淀的山
西靈石王家大院,理所當然
地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而
深入挖掘這座「國保」級文物
單位所承載的家風文化內涵
,也同時成為晉中市、靈石
縣以及靈石縣文化和旅遊開
發服務中心各級領導的共識

王氏家風文化之所以備
受各級領導和社會的關注,
源於它無論是當初創建時所
面向的家族群體,還是對於
當前的黨風、政風、社風和
家風建設,都具有普遍性的
意義。
第一,從王氏家風創立
與發展的過程來看。在明清
五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靜
升王氏家族經歷了由僱農到
自耕農,由農到工、到商,
再到地主,然後進入官僚階
層,最終成長為士農工商全
面興盛的豪門巨族這樣一個
漫長的發展過程。這個發展
過程,同時也是王氏歷代先
賢創立王氏家風,並逐步豐
富其內涵、使之不斷適應家
族發展的現實,並最終形成
完整的家族道德規範的過程
。因此,王氏家風堪稱明清
時期家族道德建設的一個完
整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標
本。
第二,從王氏家風的內
涵構成來說。大家知道,王
家在遷往靜升之後幾百年的
發展過程中,絕大多數時期
,都是以家族的形式存在的
。它不僅是一個龐大的、人
口最多的時候族眾達數千人
的聚落群體,同時也是一個
以統一的族規家訓作為紐帶
而凝聚起來的血緣組織。在
這個家族中,士農工商並存
,貧富貴賤共處,小家庭與
大家族相依。為此,它所展
示出來的家風,既有共性,
也有個性;既有統一的處世
價值理念,也有在這個理念
下,派生出來的符合所有族
眾地位和身份的道德操守。
它是各種不同行業、不同社
會層次家庭的處世原則和價
值理念的集成。比如王氏家
族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所
形成的「尊者抱卑,不傲不
慢;卑者自尊,不媚不諂。
順者持謹,不矜不伐;蹇者
守節,不折不彎。富者懷仁
,不驕不橫;窮者安貧,不
輕不賤。官者廉正,不貪不
私;民者畏法,不盜不奸。
士者崇禮,不恣不縱;農者
務本,不奢不懶。工者求精
,不厭不苟;商者信誠,不
欺不騙」的道德操守,就概
括體現了王家各個社會階層
、各種職業的人所堅守的道
德底線。它由歷代王氏族人
共同創立,也被歷代王氏族
人共同堅守。
再比如由王氏第十三世
祖王攸寧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88)創立的《二十八
勿家訓》,不僅十分具體地
從各個方面規定了這個家族
所應共同秉持的家風理念和
道德操守,而且還針對有錢
、有權的富貴階層,做出了
不得為富不仁、恃強凌弱、
以權謀私等規範要求。因此
,我們說,王氏家風,既是
一個帶有明顯家族特點的有
機整體,也是各種不同社會
階層、不同行業的大小家庭
家風的集成。在這個意義上
說,它的普遍性意義不言而
喻。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